新闻中心

主页 > 新闻中心 > 常见问题 >

北京绿色低碳成果获国际大奖-新京报

2025-11-06 09:33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记者获悉,当地时间2025年11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地方领导人论坛暨C40全球市长峰会上,北京公布的“北京副中心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项目”荣获2025年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北京地方主导奖”。北京是12个获奖城市之一C40“地方气候领袖”奖是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国际组织,旨在表彰对气候适应行动产生积极影响的创新城市实践,从而提高气候适应能力。城市副中心系统规划建设中的绿色低碳转型。今年的奖项设置了“能源变革与智能建筑”、“清洁交通与绿色畅行”、“应对气候变化与支持农户基础设施”、“健康城市与强大社区”、“可持续垃圾解决方案”和“伙伴力量”等六大评选类别。共收到来自全球 45 个国家的 160 多份申请。北京的获奖类别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提供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副中心热岛效应明显,夏季高温期间地表温度平均下降2-3℃。北京城市副中心从规划建设之初,就将绿色、低碳、气候适应的理念融入其发展背景,建成了一批高品质的绿色建筑。提升绿色智慧交通水平,夯实绿色产业发展基础,推动绿色能源转型,拓展产能和生态空间。 2019年全面建设以来,适应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处冲积平原、河网密集、易受极端天气影响的地理特点,构建了“一堰、十堰、三网、多点、六系”的防洪防涝体系,将防洪标准提高到了一次。 2024年,海绵城市达标比例达到48.2%。近年来特大暴雨未出现明显内涝,为城市安全运行筑起坚实屏障。副中心推动能源、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合作。到2024年,与Be建设时相比京城市副中心全面启动,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20%~34.62%,成为北京平原地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热岛效应也明显缓解,夏季高温期间地表温度平均下降2-3℃。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六环路高线公园实现“空中编织”。 “绿”,连接运河的580公里绿道……如今的北京副中心,生态地标星罗棋布,小动物也会来打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鸨在这里漫游多年,370种野生鸟类在这里栖息。北京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120万辆。北京副中心建设是北京城市化的生动例证系统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北京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产业层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建立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能源领域,引领北方城市燃煤污染共同解决,优质能源占比99%;交通方面,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20万辆,绿色出行比重不断提升;碳市场方面,高标准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北京碳试点已连续12年平稳运行。经过不断努力,北京实现了大幅削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与2012年相比,全市GDP增长130%,但万元GDP能耗下降近50%,万元GDP碳排放下降50%以上。新京报记者。张璐 编辑 张树静 杨丽校对

相关推荐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86-765-4321
    admin@baidu.com
    +86-123-4567
    天朝天堂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