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手机严禁进入教室”,如何实现“手机屏幕操

2025-10-26 09:23

中小学生手机成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图/IC图片 “严禁手机进入教室”,一度重新引发热议。据报道,近日,《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项措施》提出,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还明确规范了学生携带到校的智能终端产品的管理,严禁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教室。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停屏行动”,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截至2024年底,《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发布中共中央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用户将达到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将高达97.3%。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24年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13.6%的未成年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4.1%有严重网瘾倾向。网络、手机成瘾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家校合力,各司其职,堵防结合,引导学生养成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良好习惯。处理好手机管理中的矛盾和冲突。 “严禁携带”的规定“‘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引起了舆论关注。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新提议。早在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实施方案》中就指出,“严禁学生携带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进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必须 2021年,教育部再次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携带个人手机进校园。确有需要的,须提出书面申请并征得家长同意。入学后,手机必须由学校保管,不得带入课堂。也就是说,这十项附加措施引入了教育部此次发布的禁令,实际上是对此前禁令的重申。从实践来看,“严禁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课堂”的实施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或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这与人工智能(AI)教学的发展相矛盾。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中小学都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如果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学校需要提供相应的电子产品,这将增加学校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在今年的两次会议上,中国方法论咨询会议全国委员会的一位委员呼吁为学生提供“干净”的手机。然而,如何让手机“干净”、磨砺她的学生在手机“干净”后是否仍愿意使用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孩子上学时不准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是与依赖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的老师之间的另一个冲突。 《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实施方案》要求,学校教育要根据需求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作业不得依赖电子产品。对于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的教学时间原则上不超过总教学时间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但现实中,不少老师通过App给学生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上传作业。给了学霸一个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理由”家里有事。因此,家长普遍抱怨在家中难以管理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比如,今年年初,提倡高中生异地双休,就遭到了一些家长的反对。原因是孩子双休回家后,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相反,他们上网并在黑暗中玩耍。父母无法控制这一点,父母的冲突就会增加。有的孩子甚至因为使用手机而与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父母没收手机或销毁手机,双方情绪失控。这些矛盾和冲突无疑是这项建议实施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父母自己也无法将双手从手机上移开。对于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问题,很多家长都表示舆论将责任归咎于网络和游戏平台,不严格执行未成年人模式和防沉迷制度。平台管理不善、不负责任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家长也有不可动摇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父母没有履行他们共同的职责。有些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作业外,忽视了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对于很多中小学生来说,除了完成学业任务之外,他们的消遣和“兴趣”就是宅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看视频。一些家长自己“把手远离手机”。当孩子要求父母陪他们玩时,他们会用手机或iPad来让孩子有事可做。其次,一些家长也没有尽到抚养责任。当父母给孩子手机时和其他电子产品,他们应该监督孩子的使用。在控制使用时间的同时,引导孩子识别网络有害信息,保护自己的隐私,防止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行为,教导孩子不要在网络上进行不文明行为,泄露他人隐私,在网络上欺凌他人。但有些家长只注重给予,不注重监督。有的家长还把手机(账号)交给孩子,导致孩子错过未成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统上网、玩游戏的机会。在发现孩子在直播间给打赏、给游戏充值后,家长们也纷纷出面追究平台责任,认为自己没有责任。教育部推出的措施包括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进行“呼吸屏手术”,这属于广告范畴话语权。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提出启动未成年人“24小时屏幕时间”行动,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 “24小时屏幕时间”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家长和学生一天不用手机,更是让家长思考如何监控和陪伴孩子,摆脱对网络和手机的依赖。它还需要学校的支持。例如,学校老师仍然给学生布置电子作业并要求他们打卡。学生和家长如何限制屏幕的使用?教育部建议鼓励——每周设立“无作业日”,体现“破屏行动”。还需要切实落实,否则“无工作日”、“静屏行动”都只是想法。必须减少教育,以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在电子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中小学生不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是不可能的。所以,疏导比封杀更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中小学受到学校和家长的“严格管控”,不准使用手机玩游戏。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父母买了手机作为“奖励”。由于这些学生没有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缺乏网络素养和自控能力,很快就会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出现心理和学业问题。一位大学校长曾在开学典礼上指出,90%的学生因为沉迷游戏而退学,并告诫学生戒掉沉迷的游戏。但在这方面,学生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为此,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趋势大学管理专业的学生变成了高中生,一些大学还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但这显然不是正确的出路。只要在中小学阶段注重学生网络阅读和独立管理能力的培养,他们就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对于学校来说,应严格管理手机,使用科学合理的电子产品进行教学。布置作业时应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监督和陪伴。家长还应该陪孩子做家务、读书、户外活动等,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这项措施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撰文/主编 熊丙奇(教育学者)/柯锐校对/刘军

相关推荐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86-765-4321
    admin@baidu.com
    +86-123-4567
    天朝天堂路99号